以下是幾種常見便攜式水分活度儀的工作原理:
1. 電容法
介質的電容率(介電常數(shù))會因其中的水分含量不同而發(fā)生變化。對于電容器而言,兩個帶電導體間形成電場,電容度與電場強度成正比,與兩個導體間距離成反比。當兩個導體之間的介質(如水)發(fā)生變化時,介質的電容率影響電場強度,從而改變電容度。在便攜式水分活度儀中,通過準確控制樣品之間的距離,并使電極與樣品表面均勻接觸。將樣品置于電容傳感器的電極間,儀器測量電容變化并經(jīng)過換算來推斷樣品的水分活度。
2. 電阻法
原理是基于樣品的導電性與其水分含量有關。含有水分的樣品是一種電解質,水分多少會影響其電阻大小。通過在兩個電極之間放置樣品,測量電流通過時的電阻。但這種方法受樣品中除水以外的離子等雜質影響較大。
3. ERH (Equilibrium Relative Humidity平衡相對濕度)法
一種常見方式是把被測樣品置于密封的空間內,在保持恒溫的條件下,使樣品與周圍空氣的蒸汽壓達到平衡。這時就可以以氣體空間的水蒸汽壓作為樣品蒸汽壓的數(shù)值。同時,在一定溫度下純水的飽和蒸汽壓是一定的,通過相應的傳感器檢測環(huán)境中的相對濕度,根據(jù)水分活度定義公式(Aw =樣品蒸汽壓/同溫度下純水的飽和蒸汽壓 ,而環(huán)境的相對濕度數(shù)值在一定溫度下等于樣品所處小環(huán)境的平衡相對濕度,即樣品蒸汽壓與環(huán)境蒸汽壓達到平衡)計算出被測食品的水分活度。
還有基于此原理的改進型儀器,通過測量含水物品表面與樣品周圍環(huán)境氣體達成平衡狀態(tài)時的一些特性來計算水分活度。
4. 冷鏡露點法
通過冷卻鏡面使樣品中的水分達到露點凝結,測量此時的溫度(露點溫度),根據(jù)露點溫度與水分活度的對應關系來確定水分活度。便攜式儀器中使用此原理相對較少,因為其結構往往相對復雜一些,且對鏡面等部件的要求較高。但它是一種比較經(jīng)典和精確的測量方法。
不同原理的便攜式水分活度儀都有其特點和適用場景,在實際中,精度、穩(wěn)定性、測量速度、價格以及對樣品的要求等因素都會影響到具體的選擇和應用。